所谓暗的,就是经济学里讲的负外部性,它是一种无代价、附带性的资源损耗和资源拼抢。
首先,是将发展驱动力由外资渐渐转为内资,中国目前已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从债务国成为债权国,从资本输入国渐渐成为输出国,财政收入已是全球第二大国,这是中国发展转型的物质基础。中国崛起与中国奇迹无疑改写了人类近现代历史关于现代化的神话,之前中国一直研究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法国模式,日本模式,等等,现在世界有了中国模式。
虽然他们只关心如何利用廉价劳工带来的获利良机,但他们的行动无意间带来了改善大众生活的直接后果。目前,国际上转轨经济学界对所谓的中国之谜,即所谓的中国奇迹与东欧困境的解释,已成为最大的论题之一,而且各方似乎已经形成了渐进-激进的讨论模式。那么为何选择中国呢?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有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美国抢占了以电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之后又因为抢占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致使美国继续保持发展的活力。中国要真正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要求中国从被崛起向自主崛起模式转化,补上自我内生增长不足的一课。
其三,在全球产业链中,加速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抢占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因为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建立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英国因抢占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此外,还应敦促营利性国有资产变现用于偿债,补充直接性融资项目偿债资金,等等。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呢?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由此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利润空间的萎缩,企业为了生存和高额利润,就会推动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此采取的反制方法一是通过城镇化,进一步挖掘人口红利,二是引进廉价劳动力,但是这会产生移民问题,以及遭到国内劳工的反对。显然,中国过去30年快速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或者已经失去,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将出现产业的回流与转移,而且会呈现加速的趋势。所以,政府在产业升级与转型过程中具有主导的作用,任市场自由流动,结果只能是产业转移,而不是产业升级,因为产业转移成本低,企业爱国,但是更爱利润,对此美国也是在衰退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仅微软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即达95亿美元,其中90%投向了极为关键的云计算领域,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去年技术投入也有65亿美元。
然而,随着人口有利优势的消失,中美两国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投资回报率决定投资取向,而投资决定发展,发展决定社会就业率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一国经济发展与否取决于其投资回报率,而投资回报率主要取决于成本优势与技术创新优势两大因素。
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企业研发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那么,相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又将如何推动呢?过去20年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去工业化,低端产业加速流失,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与再工业化进程乏力,难以推进,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陷入巨额赤字。在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
2010年9月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如果考虑航运成本以及各种隐性成本、供应链成本,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美国是在制造业流出之后,才醒悟,那么中国为何不在流出前或者在流出中,就醒悟并采取行动呢?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
在沿海城市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 美元,在南京为14.49 美元,在上海为17.29 美元,在深圳为21 美元。但是目前随着这种成本优势的消失与改变,全球经济面临再次改变与洗牌,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将面临巨大挑战,那么,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继续保持一枝独秀呢?发展为何会趋于停滞与衰退?其原因在于发展推动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人口红利的用尽,产业的转移,同时也在于产业升级转型的迟缓和不到位,由此结果是产业的空心化,失业率的上升,国家财税的减少。
最近两年,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即达1480亿美元。历史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企业与创新者的竞争,没有创新者,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就业,政府也就没有税收,国家就会动荡和衰退。
目前,中美之争既是政治军事上的,也是体制与价值观上的,但更是经济上的,中美经济之争的实质在于制造业和世界工厂地位的争夺,因为显然世界工厂决定世界体系,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让明天的制造业岗位不再扎根中国和印度,由此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短期内政府可能损失财税收入,但是长期来讲政府将保有企业,保有就业和保有财税。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那么,如何才能加速产业升级与转型?产业升级与转型既是内生的,但是又是外生的,所谓内生是指要要素禀赋的改变会自然要求和推动产业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所谓外生是指产业的升级转型又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否则就会难产,导致原有产业已经转移,但是产业升级不到位,产生产业的空心化。进口动力煤的价格上涨和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税率的终止,也推高了这些占中国电力消耗74%的行业的经营成本。中国全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 美元,相比之下,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 美元至7.43 美元,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为1.30 美元至4.65 美元。
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他们无不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目前他们无不又陷入经济的低迷与衰退,那么,中国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如何才能避免停滞与衰退呢?归纳讲就是短期内重点是控制成本的提升,以确保投资回报率,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长期来讲重点在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2010年8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将暂停或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
据预测,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劳动力成本以往巨大的差距有可能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生产性资本不断流入中国。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该法案可能使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近9万个就业机会。对此美国已经清醒过来,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那么,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一下美国。
对此,美国在产业转移后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相应政府政策,阻缓产业的转移以及鼓励产业的回流,据调查,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同比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与此相比,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崛起的基础三是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新的投资创造条件。我国将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包括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分工深化、需求导向的新阶段。
我国需要四类政策:一是纠正市场上对政府和央行无限救助的预期,实施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金融体系的过度扩张。这是为他人做嫁衣、功成身退的过程,既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驾驭转型大局的能力。
二是需要为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的兼并重组、失业救助等提供必要的政策条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放权让利、商品价格的放开、要素市场的有限放开)。
必要的市场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是唯一出路当前环境下,存量调整不可避免,也是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所必需的。我国已处于长期的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需要发生变化,潜在增速已下降。
四是要有切断金融调整的方案以及应对经济去杠杆过程负面冲击,包括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和金融风险化解的预案。因此,关键不是如何形成对宏观形势的判断,而是如何直面现实进行战略抉择,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共度时艰,实现凤凰涅,浴火重生。经济结构是特定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文化制度、机制运行的累积结果。我国还需要借助我国特有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上,为通过调整以激发内在增长动力争取必要的空间和时间,成为重获市场信心,在立的基础上真正破的关键。
这既是对过去错误的一种纠正,更是新的发展周期对过去发展周期的一种纠正。构建有助于良性循环的安全缓冲,是保持系统稳定下经济充分存量调整的前提。
相对于历史上其他处于我国当前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我国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是拥有几十万亿元的国有资本。如果过于关注物质的生产,忽视了社会需求,转型的风险和成本将更加巨大。
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在存在必要安全网(风险基本可控)下的倒逼式改革,可能仍是中国这一阶段改革的基本组织模式。
顶: 12629踩: 8
评论专区